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56节

  好生生的一个大人,竟然还摔到坑里头去!
  江有财觉得丢脸的很,急忙拽上江春河,去寻张氏去。
  江春河一路上步子走的快,这心里头却是在犯嘀咕。
  他刚才就说三房邪乎,不愿意跟三房沾边儿,这会儿这担忧就应验了?
  江春河忍不住哆嗦了一下。
  分明是阳春三月的天儿,硬生生出了一后背的冷汗。
  ----
  这天儿进了三月后,天气越发暖和。
  竹编作坊这里的学徒,有一半多已是可以结束学徒的生活,开始正式做活,计件算工钱。
  还有几个因为手艺还不够合格,需要再等一等,但看这个架势,估摸着也就是个把月的时日,便可以赶上其他人的步子。
  天气回暖,茶园开始忙碌。
  晒茶叶所用的笸箩,凉席,还有采茶的竹篓按说都属于耐用品,不会时常损耗,但茶园这里得知竹编作坊这里能编防水的囊箧,便从作坊里订制了一批防水的竹箱,用来运送茶叶。
  虽说这茶叶到时候会用罐子密封装或者用油纸包密封保存,但这些东西最终还是要装箱,方便运输。
  既然都要用箱子,那就干脆用竹编的防水箱子,多一层防水,也能多一份保险。
  这里的茶叶虽然称不上是顶级名贵的茶叶,却也因为这里河水清冽的缘故,滋养出来的茶叶清香十足,在中档茶叶里头颇为受人欢迎,利润比也十分可观。
  所以周管家也愿意在这家伙什上多花上一些银钱,确保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
  而郑记那边,也陆续来了几个订单。
  大都是装货的竹编箱子,有些要求简单结实能用,外表略粗糙一些也没关系,但是要价格够便宜。
  第85章 开窑
  也有一些如同茶园那边要求的一般,要求精致防水且结实耐用,是用来运送布料、生丝一类的东西,给的价格也十分可观。
  这些单子,或急或缓,数量上和交货时间上也都各有不同。
  江米夏根据轻重缓急和单子的难易程度,在先后顺序,以及作坊里面每个人的能力,将单子简单做了分工。
  任务具体到个人头上,再加上江米夏制定的绩效奖励计划,作坊里头做活的人做起活来精神十足,尽心尽力。
  瓷窑那里,在朱永武的忙碌下,制作出了第一批的泥坯,在进行晒胚、蘸釉等工序后,置入匣钵,放入窑中,开始了第一批瓷器的烧制。
  建造烧瓷的窑炉时,为了方便建造,确保较低的建造成本,在朱永武的设计和指挥下,建的是他也熟悉使用的馒头窑,这种窑烟囱不高,灰坑又深又大,对于烧窑时的技术要求就比较高。
  火焰温度不好控制,窑内温度容易波动,若是把控不好的话,也就容易影响产品质量。
  朱永武对此,心中也是略有忐忑。
  尤其这还是他开始烧窑后,烧的第一批瓷器,是自己的希望,也是跟江家合作生意的第一个彩头,无论如何都得确保质量才行。
  朱永武对此十分重视,在烧窑这一昼夜里头,几乎没有合眼,时时刻刻在窑炉这里盯着。
  江有成一家看朱永武也是有些过于紧张,便将朱广泰先接到家里头住上两天,也让宋景韫和江米夏一日三餐的帮朱永武送饭食过去,顺便替朱永武忙活忙活,让他略歇一歇。
  “永武哥放宽心,这一窑的瓷器肯定会烧的很好的。”宋景韫一边帮着朱永武往窑炉里头添柴,一边安慰道。
  “那就借你吉言。”朱永武已是熬了一天多,一直在这么高温的窑炉这里呆着,眼睛有些发红。
  “不能说借六姐夫吉言,是一定会没问题的。”江春雨在一旁搭话。
  江春雨原本对捏碗,捏盘子就感兴趣的很,自这烧瓷的窑炉建起来后,他更是恨不得天天跟朱永武在一块,想着自己做上一两个碗盘的,到时候要朱永武给烧出来。
  要是能端上自己做出来的碗吃饭,那该是一件多神气的事儿?
  瓷窑能成功的话,往后朱永武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是需要招学徒的,眼下有现成的学徒送上们来,朱永武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便教江春雨一些基础的东西。
  江春雨学的快,也愿意在瓷窑这里帮忙,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这里呆着。
  这次朱永武第一次烧窑炉,他也自告奋勇,要全程陪朱永武一块看着窑炉。
  见江春雨说的这么笃定,朱永武笑了起来,“你到是有信心的很。”
  “那是当然。”江春雨扬了下巴,挺了胸膛,话也是说的铿锵有力,“我六姐夫的嘴开过光,最是灵验了。”
  还有这种事儿?
  朱永武略愣了一下后,接着笑了起来,“那就托你六姐夫的福了。”
  不过也只是当江春雨小孩子说的玩笑话而已,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窑炉中的火,燃了足足一昼夜的时间。
  依朱永武的经验来说,这些柴品质一般,又是新窑,在烧制的时候有些控制不大好火候,这次烧出来的东西,能有一半左右的合格品,就算成功。
  且合格品里面,品质估摸着也是不大高,顶多就是拿到镇上的铺子卖个中等的价格而已。
  不过朱永武盘算过,即便是这样的话,整体算下来,应该是不亏钱的。
  第一次烧窑,能不亏钱也算可以。
  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等窑炉晾了足足两日后,将里面的匣钵一个一个搬出来。
  江米夏和宋景韫,以及江春雨也在一旁帮忙。
  待所有的匣钵都端了出来,摆放了一地后,朱永武深吸一口气,打开了身边最近的匣钵。
  是一个十分寻常的纯釉乳白色的瓷碗。
  平整光洁,釉质均匀,色泽度好,声音脆且亮,形状上也没有变形,不显眼处,略有一两个因为缩釉产生的针孔。
  整体来说,品质不错。
  “上等品。”朱永武有些兴奋,招呼江米夏他们一起打开剩下的匣钵。
  第一次烧窑,数量和种类都不算多。
  大、中、小号的碗,一共有七十个,瓷盆有二十多个。
  查看之后,上等品占了六成,中等品两成,次等品一成,还有一成是出现裂缝的的失败品。
  成品能占九成,且上等品能占六成,这简直出乎朱永武意料!
  “看我说吧,一定能成的。”江春雨笑嘻嘻道。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朱永武这会儿也是高兴的很,将那些瓷器都规整了一番,接着跟江米夏商量去卖瓷器的事儿。
  先前合作的时候两边各有分工,朱永武这里负责窑炉这里的大小事务,而销售的任务则是在江米夏的身上。
  江米夏这边的意思时,不必去摆摊散卖,而是直接寻求靠谱的合作销售商,看似要量大价低,但这样的话,他们可以专心制瓷、烧瓷,不必过于操心销售方面的事情,也不必担心大量库存问题,反而是更有账算。
  朱永武不太懂售卖上的事儿,也觉得江米夏能将竹编作坊那的生意打理的妥妥当当,在这方面是颇有经验的,便全权都交给江米夏来做。
  江米夏在当天下午时,便和宋景韫一起带了些瓷器到镇上,寻找镇上最大卖瓷器的铺子,赵记。
  赵掌柜是个长年经商之人,几近四十岁,为人老成,做生意也颇为本分,在镇上也算声明在外。
  得知江家村建了一个瓷窑,且江米夏便是来卖瓷器的,赵掌柜急忙领到了后院里头,端上了茶水。
  “别说咱们镇底下了,就这方圆几个镇子,都没有一个正儿八经地瓷窑,再往远了说,也就县城北边有一两个,不过成品质地实在一般,大都是十几二十多文钱一个的粗瓷,也就顶多是家用,连待客都拿不出手的,咱铺子里头卖的各种瓷器,那都是从旁的县城,乃至府城过来的。”
  第86章 正确的决定
  赵掌柜道,“你们建个瓷窑,这生意眼光是不赖,不过生意能不能做得好,得看你们烧的东西品质咋样了。”
  “那赵掌柜便瞧一瞧品质,定一定价格?”
  江米夏将带来的瓷碗和瓷盆都拿了出来。
  赵掌柜瞧见桌子上摆的东西,眼前顿时一亮,忙拿起来仔细瞧。
  看看这个,瞧瞧那个,摸一摸完璧厚薄,更是拿手指弹了一下,仔细地去听音儿。
  “不赖。”赵掌柜点头,“细瓷里头算做工不错的,这碗形也好,一个能上一百文,瓷盆的话,更贵一些。”
  “看你们这瓷窑师傅手艺应该不赖,这样吧,这一窑出了多少东西,你也都拿过来,咱们定个价。”
  “成。”江米夏跟赵掌柜约定好明日将瓷碗和瓷盆都送过来,看货订价。
  而第二日时,赵掌柜这里,一共收了江米夏七十八件的瓷器,最终结算的金额是十两银子。
  刨去釉料,烧柴的成本,利润有五两,朱永武这里按照三成的利润分到了一两五钱银子。
  从开始制作泥胚到最后开窑,差不多经历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半个月里,朱永武赚到了一两五钱的银子,还是在第一次烧窑,数量不多的情况下。
  如果等以后熟练起来,这一个月基本上可以赚上五两左右,若是往后瓷窑扩大,再收些学徒的话,那就更多……
  一年赚一百两银子,似乎都变得没那么遥不可及。
  想想从前在朱家村自家瓷窑做活时,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甚至还要被责骂不休,一个月才只有三百文的工钱……
  朱永武越发觉得,当初离开朱家村,到现在的江家村落户,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这批瓷器收拾完,朱永武便开始继续忙着制胚。
  江春雨在一旁打下手。
  上次烧窑时,江春雨央求着朱永武把他做的海碗和盆都放进去烧了烧。
  从制胚到蘸釉,再到最后放入匣钵,虽然是在朱永武的指导下,但也都是江春雨独立完成的,而最后的结果是得到了两个中等品。
  第一次做,便能成功,还是中等品,已是十分不错。
  用朱永武的话来说就是,比他小时候做的强多了。
  这让江春雨得了极大的鼓舞,把自己做的海碗和盆搁在家里头时常跟小伙伴们炫耀一番不说,更是越发地用心跟着朱永武学烧瓷的活计。
  而朱永武,也颇为喜欢江春雨的性子,也觉得他肯学,学的快,学的好,所以也十分愿意带他。
  于是,在没有十分严格的拜师仪式的情况下,朱永武和江春雨两个人,已是以师徒身份来相处。
  这次烧窑,根据江米夏和赵记那洽谈的订单,需要多烧些盘子,而且是釉下彩的盘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