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73节
尤其在得知朱永武早些年丧了发妻,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时,有的人便生出了旁的心思。
第111章 心疼
到天儿凉快起来时,有媒人上了门,给朱永武说亲。
只是这说亲都是给男女双方的长辈来说,但朱永武是一个人带着孩子落户江家村的,上头并没有直系血亲,于是这媒婆便寻到了江有成和刘氏,让帮着透个风。
结亲这种事是喜事,尤其在江有成和刘氏看来,朱永武还年轻,朱广泰年岁也小,也是需要再娶的,便寻了个机会跟朱永武说道了一下这件事。
朱永武一听这事儿,有些局促,脸更是红了一片,但也明确表了态。
瓷窑的生意刚刚起来,他现在还是想把主要的精力放到瓷窑上头,再来,也是因为朱广泰还小,他不想这么早续弦。
孩子小,许多事不懂,哪怕他能娶到一个贤良淑德的继妻,给朱广泰做了后娘,只怕磨合之中,孩子多少也是要受些委屈的。
若是娶到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那孩子的日子就更难了。
朱永武是自小经历过有后娘的日子是怎么样的,他不敢冒这个险,也不想。
聊了好长的时间,江有成这里也明白了朱永武的意思,只连连点头,“是这个理儿,成,今儿个你就当叔没说过这事儿。”
“叔也是惦记着我这儿,也是为了我好,我都知道的。”朱永武也不想伤了江有成这个好叔叔的心,张口安慰。
江有成闻言,咧嘴笑了起来,“那成,等往后吧,往后你这儿要是有这方面想法,愿意让叔帮你张罗的,你也尽管吭声。”
这婚嫁上的许多事,在礼节上来说,许多都是需要长辈出面,不能自己亲自去的。
“好嘞。”朱永武满口答应下来。
天儿逐渐变凉,竹编作坊这里,也暂停了竹编扇子的活,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类——礼品盒。
平时逢年过节走动时,这买的糕点,大都是油纸包,拿细麻绳一扎,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糕点,但这种软踏踏的油纸包,到底看着不是很上台面。
但有这么一个竹编的,八角形的大礼盒都不一样了,满满的摆上一盒糕点,东西齐全,显得上台面不说,在礼盒外面再绘上糕点铺的名字,立刻让人知晓这东西是哪里买的。
再者,这糕点盒子是主编的,带提手,装的糕点吃完了,盒子还能做旁的用,旁人若是看着这盒子,便想起来糕点铺子,对于铺子来说,是个极大的宣传。
江米夏这立意做的好,糕点铺子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这县城里头最大的糕点铺子立刻从江米夏这里订了第一批一百个礼品盒,更是签下了长期合作的订单,让作坊这里长期为其制作包装盒。
又一个大户长期订单到手,整个作坊里头,也是乐开了花。
其中最高兴的,当属宋景韫。
最近这脸上的笑,几乎就没断过。
一来嘛,自然是高兴竹编作坊这里生意兴隆。
二来嘛,是高兴作坊这里签的生意是糕点铺子的。
跟糕点铺子合作哎,那往后去送货,去买糕点太方便了有没有?
而且来签订单时,糕点铺子就带了好多糕点来,什么桃花酥,糯米卷,蜜三刀,酥麻花……
宋景韫觉得,这几天都不会缺零嘴吃了。
娘子可真厉害,连跟给糕点铺子提供礼品盒这样的生意都想得到。
哎,这话又说回来了,娘子之所以要跟糕点铺子那合作,会不会是因为他喜欢吃糕点的原因?
娘子果然心疼他啊……
宋景韫挠着后脑勺,嘿嘿地笑。
“在哪儿傻笑啥呢?”江米夏在那收拾床铺,看到小赘婿在那杵着,喊他过来帮忙,“你过来帮我把凉席卷起来。”
宋景韫过来神来,急忙去帮着卷凉席。
天儿逐渐凉快,这凉席也就用不着了,需要卷起来放好,明年热的时候再铺。
家里用的凉席,和那种人字纹的简易凉席不同,是一根根细细的竹条用细绳捆绑起来的,跟现代的凉席一般无二。
凉席做了包边儿,十分平整,卷起来的时候,也颇为轻松。
宋景韫很快速地把凉席卷好,又把卷好的圆筒搁在地上墩了墩,这样好让圆筒更加平整一些。
一边墩,一边又道,“凉席这么大的东西,卷起来后只有这么一小筒,挺省地方。”
“那当然,因为……”
江米夏话没说完,顿时愣了一愣。
是啊,凉席这么大的东西,是可以卷起来的。
那为什么不做一个像凉席一样构造的扇子,用的时候打横,让扇子的竹条和扇柄垂直,这样可以保持扇子的平整有利,不用的时候旋转九十度这扇面就跟凉席一样,可以卷起来。
这不就是一个用起来既能扇风,不用的时候卷起来不占地方的扇子吗?
江米夏顿时有些兴奋,忙寻了几个细细的竹篾子来试了试,制作出来了一个能够卷曲起来的折叠扇子,与设想的可以说一般无二。
“扇子居然可以这么做?”宋景韫惊叹不已。
“这可是在你的提示下有的启发,所以这也是你的功劳呢。”江米夏笑道,“不过今年天气已经凉快,扇子也用不到了,等到明年春夏交接的时候,就可以让作坊大批量做出来。”
又是一个新的商机!
江米夏兴奋的鼻尖有些红。
又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宋景韫也十分高兴。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宋景韫高兴。
因为全家人商量了一番,想用这一年多攒下来的钱,买上一些田地。
买田地,收租子,从此过上躺平咸鱼,每天都有美食可以吃的生活,这是宋景韫最初,也是终极目标,而且从未改变过。
现在家里要买一些土地,虽然亩数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但好歹也是为成为大地主迈出了第一步。
这让宋景韫看到了实现目标的希望。
因此,在去县城牙行的路上,宋景韫整个人都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
牙行热闹,伙计们更是忙碌。
在得知江米夏和宋景韫要买土地,伙计便根据他们想买的亩数和预算,推荐了一些近期卖家需要出售的田地。
第112章 买田地
一番挑选之后,江米夏看上了两处。
都是五十亩的规格,一处全是上等的水田,一处则是上等旱田。
水田在一处叫做冯家庄的村庄附近,是村中一个地主,想要在县城安家,便售卖掉名下的所有田地,若是买下来的话,需要自己打理,但村中的人大部分都愿意租,不必发愁出租问题。
而另外一处的旱田,原本属于一处田庄的,因为主家举家搬迁京城,便将田庄卖掉,但因田庄过大,没有买家一口气能买下来,便分割成了几处,最大的一个买家买了一百五十亩,剩下的一百二十亩,零散被两个人买去,这五十亩是剩下的。
这里的田地若是买下来后,可以一并还交给田庄那打理,不过田庄那每年要抽一成的租子当辛苦费,收上来的租子,若是要粮食可以定时去运,若是要钱的话,田庄可以帮着存进县城的宝丰钱庄里。
而价格上,水田这里更加着急出售,价格比旱田要便宜上五分,牙行这里,也力荐水田。
江米夏想了想,打算要那五十亩的旱田。
牙行的伙计略有些惊讶,但还是赔了笑脸,“客官为何不选这水田,可是因为价格缘故?主家到是也说过,若是价格高的话,还可以再便宜上五分。”
“水田原本便比旱田价格上便宜一些,这会儿又要便宜,这主家还真是急着出手啊。”江米夏眯了眯眼睛,“这冯家庄离县城也不算远,既是要搬到县城去,想来也是因为家境富足才想去县城的,不至于因为搬个家就要卖掉所有的地。”
“且在村中的人,是最看重宗族血脉亲情的,哪怕自己飞黄腾达的,也不至于把自己的根儿全给去了,一个都不留,这一下子全卖了,是往后都不想再回村子了吧。”
“这里头,怎么都觉得有啥事吧。”
江米夏说罢,伙计先是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冲江米夏竖了个大拇指,“客官真是厉害,这都能瞧的出来。”
“这里头咋个说吧,要说没事儿,这里头也确实没事儿,田产上没有任何的争议,只是这冯家庄的村民呢,民风有些彪悍,再加上这冯老爷呢又是村中的富户,许多时候这矛盾便有些多,时日长了冯老爷便有些厌烦,便想着去县城过清静日子。”
“这是冯老爷自己说的,我们牙行去看田地的时候也看的出来,这冯老爷跟村子里头的确有些不对付,但里头的不对付是因为平日里的鸡毛蒜皮,还是因为旁的,我们便打听不出来了。”
“对于牙行来说,这田产没什么争议,便不能叫做有问题,其余的事儿我们也管不着,所以也就不能跟客官多说。”
江米夏点了点头,“这个理儿我也是明白的。”
毕竟这是原主的事儿,不是田地的事儿,牙行买卖,没有调查人家关系网的义务。
只是牙行也说,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其他的事儿他们也不清楚,江米夏越发觉得这水田是买不得,便跟牙行这里暂时定下来了这五十亩旱田的事儿。
等第二天的时候,江米夏和宋景韫又跟着牙行一并去田庄那看了看。
这田庄最大的买家姓宋,在隔壁的骆县是开镖局的,刀刃上讨生活的日子过了好些年,便想着把攒下来的钱买些田地,等到以后了能安安稳稳地收个租子种个田的过安稳日子。
碰巧这处田庄要卖,但他手头没那么多现银,便只买了其中的大部分,派了管事在这里管理田地。
且这个宋掌柜往后还想着等有了钱后把剩下的田地都买下来,便也有心帮着其他买了这田庄的人打理田产,顺便也赚一些辛苦费,养活田庄上的管事和伙计。
江米夏去的时候,宋掌柜并没有在,唯有乔管事在。
一番交谈下来,江米夏也能瞧得出来乔管事是个做事本事踏实,用心且实诚的人。
此去田庄看了一番后,江米夏便将这五十亩的田地定了下来,与这乔管事也签了代为管理的字据,约定田庄这里的收成到时候一并折成了现银,存到江米夏在钱庄开的账户中。
乔管事满口应下,欢迎江米夏随时来田庄查看田地和账目,或者小住几日。
江米夏和宋景韫临走时,乔管事还特地送了一大筐的萝卜,白菜,晒干的长豆角,让江米夏带回去平日里吃,还说到明年有收成时,除了这存入账户的银子外,要真的家里不想买粮食,来拉几袋子粮食和蔬菜,也是可以的。
这会儿刚过了中秋,萝卜和白菜还没有到完全长成的时候,但此时的萝卜个头却也长得差不多,吃起来更嫩。
白菜还没有卷心,但这会儿吃叶子是松散开来,还很嫩绿的大白菜,也别有一番的滋味。
最好的当属那晒干的长豆角,回去拿水泡发一下,炒菜或者炖菜来吃,越吃越香,滋味不必肉差。
得了这些东西后,江米夏在回去的路上,顺便割了大块的五花肉,买了一大块的豆腐,预备着回去了用干豆角来炖菜吃。
这一路忙活着,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日头西沉,西边漫天都是霞光了。
“娘子,这萝卜回去炸萝卜丸子吃吧。”宋景韫数着筐里头的萝卜,一边盘算着如何来吃。
萝卜丸子,可以直接干吃,也可以炖菜吃,甚至还可以煮丸子汤来喝,真真是怎么吃都好吃,跟什么都能配一起来吃的。
单是想着,宋景韫便觉得口中几乎要流了口水,这会儿也等不及吃萝卜丸子,寻了片薄竹篾子当小刀,只将那冲洗干净的萝卜刮了层皮,抱着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