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108节

  此外呢,便是盘算着,等过一段时日回到县城后,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虽然她还是要给邱记那里提供一些木偶的图样,但随着邱记的图样现在已经到达一个相对丰富的阶段,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也就不要求那么高。
  且只是绘制一些图,一个月绘制两三副也不过只是需要两三日的光景,剩余的时间大多是清闲的。
  本着人闲起来容易出问题,以及人活在世上需要多多赚钱,以应对不时之需,且觉得小赘婿的饭量似乎越来越大……等等,这样的思想观念,江米夏觉得自己需要开展一向新的业务比较好。
  但,能在县城开展,而且不能太累,且能够保持一定收益的生意……
  在江米夏苦思冥想了好几日后,郑元和上了门。
  上门的缘由,是因为临近中秋,要来摆放一番,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些常见的滋补药材,以及自家所做,滋味比糕饼铺子还要好的各类月饼。
  北方常见的五仁,枣泥,豆沙,山楂等口味,南方的莲蓉蛋黄月饼,甚至还有苏浙一带的酥皮鲜肉月饼。
  “这回来,也想跟江娘子说说有关酒楼的事儿。”郑元和笑道,“先前听江娘子的建议,我跟家中爹娘提了开酒楼做药膳之事,爹娘觉得极好,便在泰松府开了一家八宝坊的酒楼。”
  “酒楼自开了之后这生意便一直红火,每个月皆是能够赚上许多银子,我见药膳生意可做,便跟爹娘商议,便想着趁热打铁,咱这边的县城也再开上一家,前几日已是看好了铺子,也已经买了下来,只等着节后开始修整,估摸着到十月份时,便可以开张营业了。”
  第166章 江有成的凡尔赛
  “这边的八宝坊,我派了魏掌柜来管理,只是魏掌柜虽然老成,对管理铺面也十分了解,可到底不是这边县城的人,心里没底儿,加上也觉得江娘子这里奇思妙想对八宝坊更为又帮助,所以我们商量了一番,想请江娘子给我们八宝坊做上半个军师,偶尔有事情的话,可以跟江娘子探讨一番。”
  “自然了,不能让江娘子白白出力,这县城里头的八宝坊,给江娘子分上三成的利润,算做酬劳。”
  江米夏听了个明白。
  郑元和这是让她做八宝坊的兼职顾问。
  但一下子给上她三成的利,这个顾问的顾问费着实不低。
  想来也是因为府城八宝坊生意红火,郑家想着酬谢一二,以此为由头给她持续性的报酬。
  许多时候,知识和创意,是可以拿到丰厚报酬的!
  对于这样的收益,江米夏收的到是也心安理得,并没有跟郑元和推辞太多,但也表态自己会对八宝坊尽心尽力,若有好的想法,也会及时跟魏掌柜沟通。
  江米夏的心思奇特,郑元和不是第一次知晓,也觉得她的能力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多,见江米夏愿意去做这事儿,已是喜出望外,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说完这八宝坊之事,郑元和又和江米夏聊了些有关竹编作坊之事。
  凡是经县城郑记送到府城这边的货,在府城的销量可谓颇好,虽然不能跟郑家原本的粮食和药材生意相比,但细水长流,经年累月下来,对于郑元和个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私房。
  现如今到了秋季,竹编作坊这里按说进入了淡季,但郑元和这次来,却是给作坊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订单。
  是郑记药材行所需要的一批装药材的竹箱。
  这批药材是要送往京城的,所以品质要求极高,这装药材的箱子也就要求更高。
  箱子要结实,防水,东西看着要精细,用心,要体现出来这批药材的品质和质感。
  现在竹编作坊的工艺是没得挑剔,郑元和留下具体的尺寸大小和所需要的数量,只按着订单的要求编制即可。
  不算什么特别特殊的订单,江米夏让人记录了下来,排进了每日作坊里头需要做的活计。
  郑元和是傍晚的时候离去的,临走时,从江米夏家中带走了许多晒干的长豆角,腌的辣椒酱豆,还有新鲜的腌酸黄瓜。
  欢天喜地的。
  刘氏看自己拾掇出来的那些干菜有人欣赏,心里头美滋滋的,帮着江米夏收拾郑元和带来的那些东西时,还忍不住的夸,“这郑掌柜为人真是不错。”
  不等江米夏接话,江有成却是哼了一声,语气不耐,“还成吧,也就那样。”
  “就是人长得有些矮,也有些胖,看他脚上穿的那双鞋子踩成那样,估计还是个平足,做生意上咋说吧,也不是多出挑,比着小夏和景韫来说还是差远了。”
  “对了,我看他左边袖口那起了毛,线头都露了出来,想来也是个不大在意自己穿着的人,这在外头做生意的,成天见那个见那个的,这穿着上头竟然也不顾及……”
  江有成絮絮叨叨,一口气说了半天。
  且听着语气满都是忿忿。
  刘氏和江米夏互相看了一眼,面面相觑。
  你爹这是咋了?
  刘氏用眼神发问。
  不知道啊……
  江米夏耸了耸肩膀。
  要是她记得没错的话,江有成从前还夸赞郑掌柜为人仗义,刚刚人刚走时,还说郑家十分大方,这会儿怎么就挑了人家郑掌柜一堆的刺儿出来?
  而且还观察的那么仔细。
  江有成平日里有这么细心过吗?
  江米夏纳闷地眉梢都挑的老高。
  “娘,这些是啥?”宋景韫也在帮着把东西收到屋子里头,看着屋子里头堆放着一个笸箩,上头还搭着一块布,便问了一句,“要挪到旁处放着吗?”
  “就搁那吧,那里头有针,仔细扎了手。”刘氏答道,“这不天儿凉了,想着给你爹做件夹衣,结果这几日没顾得上,刚做了一半,等我过几天再给做完吧。”
  “哎呀,不是说针线活费眼的很,直接去镇上或者县城的布庄买成衣就行,你咋又做起衣裳来了?”
  江有成挑眉埋怨,“给我做这件也就罢了,可是不能再给小夏和景韫再做衣裳了,这么一大把岁数了,眼睛若是熬坏了,可不好治。”
  “你看你,又唠叨起来,我这两个多月都没动过针线了,刚想着做做活,你这儿就一顿说。”
  刘氏被江有成说道的有些不耐烦,“小夏和景韫现在总是在县城走动,我这针线活也拿不出手,只让他们来去县城里头买县城的,没打算再给他俩做衣裳了。”
  那就是说,他这夹衣,是独一份了?
  江有成心中一喜,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太多,只道,“成吧,也就只限做这一件,往后不许再做了。”
  “知道了。”刘氏没好气地应了一句。
  江米夏,“……”
  晚饭还没吃,突然有点饱了。
  秀恩爱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这种表面是在拌嘴,实际上全都是凡尔赛,甚至在给旁人无差别塞狗粮!
  ---
  郑元和送来的各种月饼,一直吃到了八月十五。
  中秋节后,院试放榜。
  宋景韫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再次是案首头名。
  县试,府试和院试,宋景韫连续三次都是第一名,获得了俗称的“小三元”,而他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秀才。
  “案首”、“小三元”……
  拥有这样名号的宋景韫成为了整个丰阳县读书人之中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甚至对于宋景韫究竟是何等人物而惊奇不已。
  但更让众人惊奇的,是此次考中秀才的其他人。
  每次岁试,整个省录取秀才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若平摊到各个县城中,每县不过是三四人而已,而这次考中秀才中,丰阳县有八名书生榜上有名,成为每县中考中秀才最多的那个县。
  而其他的七名书生,皆是跟宋景韫这个案首一般,来自弘乐书院!
  第167章 迟疑
  一个县一次考试能出八名秀才,已是奇事,偏生这八名秀才皆是出自同一家书院,而且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夫子不过是区区秀才的书院。
  这是何等的厉害?
  众人议论纷纷,连县令李忠安在宴请招待今年新晋秀才时,更是将弘乐书院的孟子听和章文斌一并叫了过去,夸赞之余,更是向其讨教学问,问询他们是如何能够教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
  提及这事儿,孟子听和章文斌的回答十分一致。
  “在下无才,不过只是学生们勤学好读,肯用功努力,若是论起功劳的话,断断不在我们二人身上,都是因为学生的缘故罢了。”
  “二位夫子谦虚了。”李忠安见他们这般自谦,对他们二人的印象越发好了一些。
  有教书育人的本事,且并不揽功劳,这样的夫子他真是希望整个县城中能够更多一些啊。
  见李忠安看他们二人的目光中赞许十足,孟子听和章文斌互相看了一眼,无奈地微微耸了耸肩。
  可不是他们两个人自谦,是真的这么回事。
  他们开弘乐书院可是有好多年了,用的是同样的教学办法,教的是同样的书,让学生们读的是同样的释义,几年下来,童生都寥寥无几,更别说秀才了。
  今年一下子出了八个秀才,他们两个乍然听闻时,都只当旁人是跟他们两个开玩笑,直到学生们纷纷归来报喜,这才知晓并非讹传,乃是事实。
  八个秀才啊,这说出去,都够吹一辈子的牛了!
  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这次竟然能瞧见,而是还是都出自他们两个所开的书院里。
  孟子听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相信这是一件真事。
  章文斌好一些,用了一天。
  但事后他们二人也思索过,总结今年为何有如此大的成果。
  但综合教学办法,所阅读的书本释义,最终是把功劳,归在了宋景韫的头上。
  毕竟若说今年与往年有什么特别和不同的话,那就是唯有宋景韫来书院读书的事了,更何况宋景韫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压力必定是不小的。
  且宋景韫记性颇佳,随时能帮其他学生答疑解惑,而他自己本身也是勤学好问之人,对旁人而言,也是耳濡目染,让旁人更加勤奋学习。
  即便这功劳宋景韫不占了全部,也该占了八成。
  不过这话,章文斌和孟子听二人并未在李忠安面前多说。
  毕竟宋景韫已经获得了“小三元”和此次院试的“案首”,李忠安对宋景韫已是另眼相看,他们若是再往宋景韫头上增添荣誉和光环,反而是过犹不及,没有太大的必要。
  前程这种事情,还是要慢慢地去闯去铺垫,一次性着实不能过多。
  孟子听和章文斌教书多年,也知道这样的道理。
  县令犒赏新晋秀才之后,接下来便是安顿这些秀才的去处。
  考中秀才后,并无功名在身,但成绩优异者,却是可以入县学,领廪膳,而此次宋景韫等八人,皆是名列前茅,符合规矩。
  按照惯例,李忠安便要将他们八人安置进县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