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120节

  “学生……”张耀生还想辩驳。
  “你只有一个时辰的时间。”庄夫子打断了张耀生的话,语气比方才越发冷了几分。
  张耀生的一张脸,顿时白成了纸,再不敢说什么,只拱了拱手,“学生这就去。”
  在众人或鄙夷、或不屑的目光中,张耀生快步去自己的座位处收拾了东西,又去自己的寝室,打包了一干东西,低着头,一路出了文德书院的大门。
  背着一堆的东西,此时独自一个人从文德书院出来,出门后便收到了许多人的目光。
  “文德书院是要放假了吧。”
  “哪儿呢,放假还得再等几天,这会儿出来的话,恐怕是因为那个。”
  “哪个?”
  “听说文德书院连续两年课业考试倒数的,会被书院清退,转去其他书院读书。”
  “啧,连续两年倒数,那得多不用功读书才会如此?我若是能进文德书院读书,必定会废寝忘食的读书,断然不会像他一般,白白浪费了这样好的机会。”
  “就是啊,这般被文德书院撵出来,当真是丢了读书人的脸呢。”
  “读书这么差,平日里必定是花天酒地去了,读书人呢,不干正经事!”
  “……”
  张耀生听着这些话,满肚子的火气蹭蹭地往上冒,冲着那些围观他且对他指指点点的人便喊了起来,“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你们根本不知道我是如何勤学苦读,不知道我是如何头悬梁锥刺股的用功,你们根本就不知道,凭什么这么说我!”
  一声怒吼之后,张耀生只觉得周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紧接着是眼前泛起了亮亮的白光,刺的他眼睛都睁不开。
  待他睁开眼睛之后,顿时愣了一愣。
  自己跟前没有那些面目可憎的人,更没有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不过就是许多人来来往往,周围小摊小贩在高声叫卖着做生意而已。
  反而因为他的怒喝,那些都在忙着自己事情的人,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这脚步,有些愕然地看着张耀生。
  “这人干啥呢。”
  “癔症了吧,还嘟嘟囔囔的,估计没睡醒。”
  “我看也是……”
  听人议论,张耀生顿时有些发懵。
  刚刚那些,是做梦吗?
  张耀生伸手掐了自己一把,钻心的疼痛顿时传来,让他彻底清醒。
  自己并非是在做梦,周围的一切也都是真实的。
  可是刚刚……
  张耀生有些恍惚,片刻后抱进了自己手中的东西,浑浑噩噩地往前走。
  腊八过后便是年,尤其现在距离小年的日子屈指可数,许多人已是开始陆续置办起了年货,县城中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张耀生低着头,并不看路,以至于迎面同样抱着一个大竹筐的人走过来是,他也没有躲开,大竹筐直接撞到了他的身上,将他撞了个踉跄。
  第185章 找不足
  张耀生身形不稳,在踉蹡了几步后,最终还是歪在了旁边的一辆牛车上。
  刚要挣扎着站起来,又被旁边挑着扁担的货郎狠狠撞了一下。
  这一撞不打紧,张耀生觉得自己眼冒金星,脑袋一下子沉了下去,栽到了那牛车上捆着的木桶中。
  难以言明的液体,登时进入了口鼻之中,糊住了张耀生的双眼。
  “哪里来的憨货!”
  “臭死了,快走快走。”
  “看着好生生的人,竟是个傻子……”
  街上乱成了一团。
  宋景韫考了文德书院第一名之事,很快传到了李县令的耳中。
  在第二日时,县令李忠安便到了宋景韫家中,登门拜访。
  目的呢,到是十分简单。
  一来,因为过了年后的秋闱,看似还有八个多月,实际上日子过得很快,可以用近在眼前来形容,多多跟优秀学子接触一二,表示一下他这个父母官对学子们的看重,让他们心中更有底气,读书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
  二来,多少也是因为荀元柏的缘故。
  李忠安知道荀元柏与这宋景韫似乎颇有交情。
  而现如今的宋景韫又在参加科举考试,以此资质来看,往后必定会出仕为官,有了天师这个皇帝跟前的红人扶持,宋景韫往后前途自是不可限量。
  李忠安来拜访,多少也是有些为自己往后多结一结善缘,多铺一铺路的意思。
  毕竟为官这种事情,有能力是一回事,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好事是一回事,能结识到贵人,左右逢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李忠安为人清正,但并不迂腐,看得透其中的道理。
  也因此,来宋景韫家中做客时,全然没有半分的架子,更多的温和有礼,似乎他并非是县令官员,而不过是宋景韫的一个知心老大哥一般。
  宋景韫和江米夏看的分明,也明白李忠安此时的心思,此时也是坦然应对。
  除了宋景韫和李忠安聊起读书科举,文德书院的各种事后,江米夏更是跟李忠安聊起了家常里短,家中的状况,竹编作坊和瓷窑的生意等等。
  李忠安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赞赏,“你们江家村当真做的不错,咱们县不算大,也不算富裕,若是每个村皆是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一些事情来的话,那我这个县令当真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江米夏闻言便笑了起来,“说句僭越的话,这事儿大人还真不能指望怪责了各个村,而是要从大人自己身上找不足才成。”
  李忠安先是一顿,接着点了点头,“的确如此。”
  寻常百姓,大都是大字不识,并无什么学识可言,更是因为长年围着土地打转,不能多出去见见世面,这眼界和见识也十分狭窄。
  指望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做产业,的确是有些天方夜谭。
  而且,如江米夏所言,这是他这个县令该做的事才对,他怎么能生出来指望旁人的心思?
  李忠安顿时有些惭愧,脸都有些泛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大人平日事务繁忙,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且产业这种事,也并非一人之力便可,需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各地的特点特色,再进行发展。”
  江米夏道,“且这样的事情,单纯只有衙门扶持,也终究走不长远,还是得他们那有能够做了支撑的人才成。”
  “的确如此。”李忠安接连点头,只觉得江米夏说的十分有道理,越发来了兴趣,“江娘子似乎想法颇多,再多与我说上一说?”
  “也算不上太多的想法,只能算是家中筹办这竹编做法和瓷窑所得的些许经验,若是能帮大人一二,那是再好不过。”
  江米夏抿嘴笑了笑,而后根据自己在现代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老家所在的村庄,经历的发展历程,还有一些精准扶贫,发展产业的案例,结合现在这个时代的背景,转换成李忠安能够听明白的语言,仔细讲给他听。
  这一说,几乎说了整整一下午。
  如若不是已经在宋景韫和江米夏的家中已经吃过午饭,再吃晚饭实在是过于打扰,李忠安真想再待一会儿。
  但再想到江米夏说的那些“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得看各个村的具体状况来看”等类的话时,又觉得说的再多,设想的再好,还是不如实际的去看看村落的状况,再来谋划具体的策略。
  便打算先去看完地方,了解完具体的情况,再来向江米夏讨论也不迟。
  回去路上,李忠安仍旧在连连感慨,“这江娘子当真与众不同啊。”
  “小的也这般觉得。”身边的小厮福立也连连点头,“刚刚江娘子说的那些话,小的感觉听都听不懂呢。”
  继而又挠了挠后脑勺,笑了起来,“不过虽然听不懂,可小的觉得似乎说的是极为有道理的话呢。”
  “的确是极为有道理的话。”李忠安再次点头,“而且是字字珠玑,值得人深思啊。”
  尤其是江米夏提议的那个家庭联合式手工作坊,村集体股份制经济等,乍然听着犹如听天书,但仔细想一想,却觉得是一个极为不错的,解决所要投入银钱和人力的好办法。
  李忠安决定,明儿个一早就先就近村庄考察一番,看看都能做些什么。
  至于短时间内没有收获不要紧,先看一看,试一试,才知道具体结果嘛。
  而江米夏和宋景韫这里送走了李忠安主仆后,才得了空闲,简单的吃了个晚饭。
  待第二日一早时,便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江家村。
  书院已经彻底放了假,这次回江家村也是要去过年,再回来时便是过了十五,这期间可以说有二十多天不在这里。
  所以在收拾东西时,把吃食等类的收拾了个彻底,室内的盆栽绿植浇了一遍水,又检查了一下各处的门窗,确保安全后才落了锁,坐上了回家的马车。
  马车一路前行,往江家村赶。
  刚到了江家村,便看到了兴高采烈的孙二狗。
  “我就说小夏姐和景韫姐夫今儿个回来,叔还不信呢。”孙二狗咧着嘴直笑,“待会儿可得跟叔好好掰扯两句才成。”
  第186章 可惜了
  眼看着又长高了不少,现在看着已是几乎和成人个头差不多高的孙二狗仍旧是满嘴孩子气的话,江米夏抿嘴直笑,“那可不好说你能不能掰扯的赢。”
  自家这个爹,江米夏还是了解的,平日里嘴笨,可真要诡辩起来,旁人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真的假的。”孙二狗深表怀疑。
  “待会儿你试试?”宋景韫眯了眼睛。
  眼看着姐姐姐夫都这么说,孙二狗这心里有些发惊,但再一想平日里江有成笨嘴笨舌的模样,却又不以为然。
  试试就试试。
  孙二狗挺直了胸膛。
  跟着江米夏和宋景韫的马车一路到了家。
  江有成和刘氏得知二人回来,皆是十分高兴,忙帮着往下搬各种东西。
  趁着这个时候,孙二狗挑了眉梢,“叔,你不是说小夏姐和姐夫今儿个肯定回不来么,这会儿回来了,这事儿咋说?”
  江有成一张老脸都不带红的,只斜了斜眼角,“能咋说,用嘴说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