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微雨嘻嘻哈哈的跑开了,给两位公子留单独的亲热时间。
只是临走前提醒了他们一句:“皇上召见,少爷还是莫误了时辰的好。”
微雨此时不用再在长孙清明面前忌讳周疏宁的性别了,她还是喜欢唤周疏宁少爷。
长孙清明挥手表示自己知道,门便在他们身后被关上,长孙清明再也没有控制自己的行业,直接将周疏宁抱起来朝内间走去。
周疏宁:“……你折腾起来便是没完没了,就不能等回来?这身衣服,我回来穿给你看。乖,别……嗯……闹……”
碎碎念被长孙清明用嘴巴堵住,只剩下若有似无的喘息,与情人间耳鬓厮磨的靡靡之音。
好在长孙清明这次并没有折腾太久,一次结束战斗后便帮他穿好了衣服。
周疏宁十分无语道:“我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了!长孙清明,你是不是故意的?让我这样出去见人,还是去见文武百官?”
长孙清明抱住他轻吻:“没事,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闻过了,没有味道。”
周疏宁:……
他觉得长孙清明是属狗的,必须要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打上标记才可以。
好在他刚刚简单的做了清理,又用了近日秋月诗新调的檀香膏脂,倒是有几分清新淡雅的味道。
再次对镜整理过仪容后,周疏宁才上了入宫的步辇。
今次入宫,周疏宁做了三重准备,一个是冬令煤矿的所有进项,一个是自己此行来京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为皇帝诊病的详细用药手段。
倒是逢了个好天气,今日阳光明媚,周疏宁的心情也跟着舒畅了不少。
到得宫内,周疏宁跟在小太监身后,等待皇上的召见。
他本想着打点一下小太监,谁料小太监对他却殷勤备至,一路上都在叮嘱他关于上殿后需要注意的细则。
搞的周疏宁都不好意思了,最后他给了小太监一张宁安记的通用券。
持此券,可以随意在宁安记取一件价值百两白银以内的东西。
小太监瞬间千恩万谢:“难怪都说县主娘娘您仁善,不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亏了下人们,可见传言不虚。”
周疏宁心道你拍了我半天马屁,我要是再不有所表示,那就不礼貌了。
没过多久,殿内太监便开始宣召:“宣,光禄大夫,宁安县主周疏窈进殿。”
这称号,倒是比一般的大臣还长一些。
周疏宁整了整官服,缓缓步入殿内,朝皇上行了个跪拜大礼:“臣,周疏窈,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一听到周疏窈这句万岁万万岁心情就莫名奇妙的好。
一句平身尚未出口,皇帝便乐呵呵笑了起来:“还得是周大人你啊!这句万岁万万岁,朕听谁喊出来都欠了那么些许火候。”
周疏宁每次见皇帝,cpu都要疯狂的运转,一听皇帝这么说,立即说道:“臣觉得皇上之所以喜欢听臣喊出这句万岁,不是臣喊的多么顺耳,而是因为臣是女子。自古阴阳相生,父亲也总是偏爱女儿,皇上您这是对晚辈的慈爱。虽疏窈命薄,无缘唤您一声父亲。但臣与皇上的机缘,却也不曾因为这桩意外而中断。臣敬您如父,所以每次对您的祝祷都是发自肺腑。子女对父辈的祝祷自然是与臣子不同的,是以皇上才会在听到臣的三呼万岁后得以情志舒展。”
旁边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惊呆了,大太监更是目瞪口呆。
这画面何其相似,上次这位宁安县主来的时候为的是给太后祝寿,大太监从旁边看的几乎要怀疑人生。
今天这种怀疑人生的感觉又回来了,这番话说的,既没有贬低大臣们没有喊出真情实感,还在皇帝的舒适区疯狂按摩。
既表达了自己没能成为皇家儿媳的遗憾,又表达了对皇帝这位父亲的爱戴。
这是何其炉火纯青的拍马屁技术,听的大太监直想拿出小本本来记下。
讨人喜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周疏窈她能做到如此讨人喜欢,可见其至纯至真,至情至性!
周疏宁不知道他这一番话已经吸引了如此多的赞美,只听皇帝朗声一笑,心情十分愉快的说道:“那可未必与皇家无缘,我是听说,宁安近日与萧王世子走的挺近。是不是啊四弟?”
在旁边划水打嗑睡的萧王:……勿cue好吗?
我在这对狗夫妻身上可是吃了不少亏的!
第225章 我也让你喜当爹
但是萧王一听到皇帝叫自己,立即站了出来,装模作样的躬身应道:“皇兄说的没错,不过孩子们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主吧!”
心里却老大的不爽,此时才后知后觉,自己应该是被哥哥和那个莫名其妙的世子给摆了一道。
皇帝心情十分愉快的点了点头,仿佛看穿一切般的说道:“四弟说的是,不过世子毕竟是你的亲生儿子,孩子们的事你这当爹的也要多操操心。不能直接当甩手掌柜的,那未免太不负责任了些。”
喜当爹的萧王有苦说不出,继续恭恭敬敬的答:“皇上说的是,臣谨遵教诲。”
周疏宁眼观鼻鼻观心,感受着朝堂上的暗流涌动。
终于,皇帝对周疏宁说道:“光禄大夫此行,可是给咱们农商发展带来什么好的建议啊?”
周疏宁从怀里掏出了精心准备的小本本,开口道:“皇上,臣此次上京,也是为了给您好好做一个述职报告。跟您说一下,臣这一年在北疆都做了些什么。时时谨遵您的教诲,以国之根基为己任,誓把农耕和商业发展搞起来。您知道的,北疆的底子薄,想搞起来其实是很难的。但臣不负万岁爷重托,总算折腾出一些眉目来。”
这一番话述更是惹得在场的众大臣内心咯噔一声,这才叫臣子,这才叫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啊!
他娘的明明是去流放的,人家硬生生说成了带着皇上的重托跑去北疆搞农商的。
这话说出来鬼信啊,可人家就是正中皇上下怀,把皇上哄的一愣一愣的。
皇上脸上那笑容,简直乐的见牙不见眼。
尤其是听到周疏宁一座煤矿便卖了足足上百万两白银,此行上京后续后是押送了三十万两回来。
一个小小煤矿,一个季度,就给国库创收五十万两。
周疏宁还不算完,直接一个重磅炸弹扔了过来:“但是,臣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做的不够。从前只想着,靠着这座煤矿,也给北疆的发展赚些资本。但臣近日惊闻河西大旱,河南水患,岭北更是遭遇了蝗灾。臣虽在北疆,却久久难以平静。特将冬令所有煤矿产收全部捐出,以赈济灾区百姓。臣虽身份卑微,却未敢忘记皇上的教诲,时时存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国家危难,匹夫有责,还请皇上全了臣这颗爱国之心。”
说完周疏宁跪到地上,手上呈着一份清单,正是这个冬令所有煤矿的收入明细。
皇帝及文武百官可就不仅仅是震惊了,简直愕然在当场,瞬间对此小小女子产生了敬服之意。
试问天下之人,谁能有这样的魄力,百万两白银花出去,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殊不知他们都不懂,如今对于周疏宁来说,钱并不算什么了,他有更大的一盘棋要下。
但不得不说,此举拢络了所有权臣和皇帝的心,试问谁不想要钱,皇家也缺钱。
尤其是今年,不知道是怎么了,水患的水患,干旱的干旱,蝗灾的蝗灾。
皇帝之所以一病不起,也是因为这些事全都积压在侧,根本无解。
这里也要钱,那里也要钱,除了加税没别的办法。
可百姓何其苦,都知道苛政猛于虎,税若是再加,便有引发民乱的可能。
周疏宁却一下子给皇帝带来了百万两银,国库一下子便充盈了,赈灾款项也好,民生项目也好,积压了几个月的饷银也好,全都得到了解决。
大将军的眼睛都绿了,负责户政的萧王第一次朝周疏宁露出了笑意,刚被封为钦差的赈灾大臣更满是期冀。
一个个都朝周疏宁竖起了大拇指:“光禄大夫真乃大义!”
“光禄大夫真是世间奇女子!”
“光禄大夫之义举,定能感昭天地啊!”
……
从旁伺候的大太监:……也不知道刚刚光禄大夫进殿前,是谁在那里一本一本的参她,说什么女子为官实为不当,这会儿一个个的全当自己刚刚说过的话是放了个屁吗?
周疏宁也是装模作样的给众人回着礼:“诸位大人真是谬赞了,我本身无长处,只是于赚钱一道上颇有心得。不及诸位大人学富五车,更是在朝政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下官不才,只能略尽绵薄之力,既无才学,便只能多出些钱财了。”
大殿上的皇帝一拍龙椅的扶手,冷不防被震的咳嗽了起来,大太监立即要上前搀扶,却被皇帝给制止了:“好,真是好!周家疏窈,不愧是我大晏女儿!此义举,朕已不知该如何封赏于你了!诸位大人,可有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