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像他们这种年龄较大的士子,读了几十年圣贤书,其迂腐程度已经腌入了骨髓,不是你三言两语他便能改变看法的。
  长孙清明见状轻笑了一声,缓缓步下台阶,亲自将士子扶了起来:“江士子不用太过紧张,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争论罢了。是本殿没有把控好分寸,让士子受惊了。”
  姓江的士子说话嗑嗑巴巴:“学生不敢……学生不敢。”
  长孙清明道:“其实江士子说的也没有错处,往前法度跟不上,女子只能庇护于后宅。若是大晏上下政通人和,人人开智,上下皆兵,对弱者妇孺的保护力度增强起来,也就不会有人这样想了。第一错的应是法度不至,第二错的才是有这种思维和想法的人。”
  周疏宁:……你就不能不要提别人的错了?
  江士子心里咯噔一声,心想这次怕是连二等之末都上不去了,只能入从进士。
  长孙清明终于换了个人蹂躏,转头问吴千云:“吴士子在国策论中说,想要政通人和,则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是要扩充汉官?”
  在汉朝之前,警察不叫捕快,而叫汉官,其实原著里作者用的乱七八糟,有时候叫汉官,有时候叫衙役。
  只是那个时候仍未有完整的警察体系,地方上的制度全靠地方官员维护,而地方官员手上的兵丁也不太够用,可想而知能有多乱。
  小吴想的挺周全的,这一点确实需要加强。
  吴千云答的十分得体:“是的殿下,学生赞同法家学说,唯有将人约束于方寸之中才能让他们有所忌惮。而用来约束暴民的,除了法度之外,还应有维持法度之人。若是地方上能有更多的人来维持民安,人人能尊衬法度,夜不闭户的大同之境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周疏宁忍不住缓缓点了点头,长孙清明看在眼里,赞了一句:“好!那吴士子来说说,当如何完善汉官?”
  吴千云清了清嗓子,小声道:“这……”
  长孙清明冷冷了哼了一声:“怎么?吴士子是没有想法,还是不敢说?”
  不知道是不是形成了条件反射,太子一怒,旁边的江士子便吓的有些哆嗦。
  周疏宁也给吴千云捏了一把汗,谁料小吴却面色从容,勾唇笑道:“自然不是的太子殿下,学生以为,想要完善汉官,首先要在各地方衙门设立相应的所属机构。咱们大大晏的地方官员最低为县丞,便可于县丞设立汉官头目,下辖汉官若干,各人负责各处,将民安落实到个人。若出了事,则问责到个人……”
  听着吴千云头头是道的侃侃而谈,周疏宁的表情越来越好看,连连点头。
  长孙清明也听到心里去了,点头道:“好,吴大人教育子孙有方,养出了吴小公子这样博学多才年轻有为的后人。”
  吴大人听罢立刻乐呵呵的出列:“太子殿下谬赞了,小子顽劣,难得能入太子殿下之眼。”
  周疏宁心想就这样吧,你把吴千云点为状元,让我和那个受了委屈的江士子并列第二,至于第三……有个长相颇为高大英俊的士子还不错,探花郎的才学可以稍稍不那么出彩,但长相一定要俊美。
  谁料长孙清明却转向了周疏宁,先是勾唇一笑,随即开口道:“内弟,大家都认识了,宁安的亲弟弟。”
  周疏宁小声逼逼:“不是亲的,我是庶出。”
  长孙清明却道:“不重要,宁安说是亲的,那你就是亲的。”
  周疏宁:……行吧!
  他想知道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会真想考教自己学问吧?
  果然,只听长孙清明说道:“亲内弟,本殿自然是要好好考考的。否则若是点了你为三元之一,众考生难服,你得让他们心服口服才行。”
  周疏宁心中思忖,他说的似也有那么几分意思,便道:“太子殿下说的对,那您便出题考校吧!”
  长孙清明老神在在的在他身边喥步,缓声道:“宁安向来是个有治国才能的奇女子,她曾不止一次向我夸赞过自己的亲弟弟。那么内弟便说说,关于民生,内弟有什么好的建议?”
  周疏宁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便以《齐民要术》为例,除了国家相应政策要跟上外,百姓也要勤劳起来。当然,不是作无用功的懒勤。所谓懒勤,就是违背土地与自然规律的勤勉。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得谷多。意思就是,植物和土地也有其规律,应该利用好土地与植物的生长规律,用最少的力气得最多的粮。”
  长孙清明觉得他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是有一个问题不明,便问道:“何为《齐民要术》?”
  周疏宁清了清嗓子,又忘了这架空世界里被春秋掉的古代书籍太多了,便道:“是一本指导农耕的杂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农作物的种植经验。”
  长孙清明缓缓点了点头:“小舅子真是博学多才,本殿自负博文广记,竟从未听说过《齐民要术》,改天有机会,一定要借阅一番。”
  周疏宁被这声小舅子梗出一口老血,心想你特么下回上床的时候记住,我是你小舅子,哪有和小舅子在床上互通有无的!
  第313章 殿试三鼎甲角逐
  周疏宁斜眼瞪着长孙清明,长孙清明却满眼含笑,脸上的表情似有春色。
  这一场景看在文武百官的眼里简直诡异极了,大家都不想相信自己所猜测的一切,难不成太子殿下和这位小舅子有一腿?
  众臣眼观鼻鼻观心,假装什么都没看出来。
  小舅子本舅表示心态平和,一脸笑眯眯的表情对长孙清明道:“姐夫您客气了,我姐曾说过,殿下以武见长,文职类的事情还是交给咱们这些碎催来干吧!”
  未来国舅爷说话很接地气儿,这让某些武将十分有好感,尤其是那位大将军,笑的声如洪钟道:“周公子赤子之心,倒是个通达的爽快人啊!”
  周疏宁知道这位威镇四境的震国大将军年轻的时候立有赫赫战功,此时也已经收了姜放为徒,打算将他一生的作战经验全都传给他,也对大将军有着一定好感。
  双向奔赴的两人一对眼神,瞬间就找到感觉了,周疏宁朝老将军躹了一躬:“将军过奖了,学生也只是就事论事罢了。术业有专攻,让武将守四境,让文臣掌内政,让平平无奇之人做基石,才能撑起大晏偌大的金子塔。”
  不远处卢相邦开口道:“周公子这话说的不错,让女人去相夫教子,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道理?”
  周疏宁淡笑一声,反驳道:“非也非也,老相邦要知道,女人她首先是人。在人类尚未发展到封建王朝的时候,它首先经历的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也许老相邦没有了解过,在以武统为标志的男权奴隶封建王朝建立之前,母系氏族社会持续了四五万年。它在旧石器时期成立,在新石器晚期结束。而母系氏族社会有着比男权历史更加稳定的生态,不同于男权的好战与强权,她们的统治是温和的。当然了,这是因为早期人类以采集耕作手工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温和也柔软,但却并不脆弱。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让后宅女人考科举,她们的成功率不会低于男人,甚至还会比男人多。”
  因为在历史记录中,新华夏高考录取比例在1:1.2,也就是说女性考上大学的人数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确实是比男性多的。
  男性在成长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他们的确有体力和体能上的优势,但在文化学识和对规矩束缚的服从上上却也有一定的短板。
  这一点周疏宁虽然是男人,却也不得不承认,没什么好反驳的。
  卢相邦这个老古板仍然没有认同的意思,只道:“你说的也只是假如,但你看这满堂文武,哪个不是男人?”
  周疏宁眼神光里透着天真和精明两重天,认真看着卢相邦道:“相邦大人啊,晚辈问您一个问题。若是您的儿子卢卓和您的女儿卢群同时参加科考,谁上岸的机率更大?”
  周疏宁一不小心用了上岸这个词,不过大意大家都明白,只听周疏宁问完这句话,场中的文武百官全都隐忍的开始憋笑。
  卢老相邦翘了翘胡子,一句话也没答上来。
  事实就是,他那不争气的儿子除了给他闯祸外,文不成武不就,这次科举又是名落孙山。
  反观女儿,知书达礼,四书五经,博闻广记,只要看过的书便能过目不忘,除了人情不够练达,这也是因为她从小也不曾在人情上有过磨砺。
  若是卢群真去参加科举,别说落榜,老头儿坚信女儿能入殿试。
  周疏宁见他不说话,也没有追着打,毕竟老人家一把年纪还是三朝元老,总得给他留点面子。
  只是就这个论点延伸了一下:“所以不要说女子不如男,我相信普天之下像卢大小姐这样的女子不在少数。她们明明可以创造更多的辉煌,甚至建功立业,却不得不被迫囿于后宅,何等悲哀?若是真的让她们走出后宅,这世界上说不定不但能多出几个卢小姐,甚至能再多出一个夏皇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