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此时的他倚在长孙清明怀里,嘴里还喃喃念着小福来的大名:“长孙翎晔,晔儿,确实好听哈?”
  长孙清明无语:“好在你有自知之明,否则晔儿就真叫长孙福来了。”
  周疏宁心想你懂什么,fly是飞翔的意思,飞……算了,翔不是什么好字儿。
  与此同时,中宫,皇后褪去湿透的一身衣衫,泡在温热的浴桶中冷声轻笑:“这就是所谓的内部瓦解吧?我倒要看看,原本忠心耿耿的两个人,会给你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第337章 此功可记录于史书
  被内部瓦解的两个人此时正于太子府寝殿亲的难舍难分,换个人可能会纳闷,这世界上怎么会有人如此热衷于吃别人的口水。
  周疏宁搂着长孙清明的脖子,吻技在实战的经验之下越来越纯熟。
  长孙清明十分享受于他的撩拨,单手搂着他的腰,另一只手还护着他的后脑勺。
  后面便是坚硬的床架,这人一旦沉浸于忘我的情爱里,便会不管不顾,在有一次嗑的后脑勺起了个包后,长孙清明每次都得护好他。
  窗外雨声仍在继续,周疏宁见状低低的笑着,抬手便捏上长孙清明两颊:“哥哥好疼我呀!”
  长孙清明无奈:“淘气,……头发粘到嘴唇上了……”
  说着他抬手为他将头发拢到耳后,却在看到他水润的红唇后又忍不住贴了上去。
  这便如打开了某个开关一般,两人控制不住的燃起对彼此的热情。
  就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奇怪,分明已经在一起一年多,却仍如热恋一般。
  如果说长孙清明从一开始就对周疏宁炙热如火,周疏宁则是从涓涓细流蔓延成汪洋大海。
  于是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便是不可收拾。
  第二日天晴,周疏宁一早换上一身男装,并对外散播消息:“就说太子妃孕期胎象不稳,生产前便要闭门不出,做完月子再谈其他。”
  微雨现在有重要任务,周疏宁身边跟着的是何四姐。
  何四姐如今练就的一身老辣,做事虽比微雨少了几分细腻,却是绝对的雷厉风行。
  只要是周疏宁吩咐的,何四姐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执行到位,听周疏宁如此吩咐,她便立刻躬身道:“是,主子,奴婢这就去办。”
  周疏宁叫住她:“回来!”
  何四姐站定,又躬身侍立在了周疏宁身侧。
  周疏宁无奈叹了口气:“站直了!四姐,我身边,你不必如此。”
  何四姐道:“那不行,奴婢是卖身的家奴,不能跟微雨姑娘比。”
  周疏宁道:“微雨也是我儿时十两银子买回来的,她能改,你也能改。再说,谁也不是天生的奴婢。救命之恩,救子之恩,自有别的法子报还。比如让阿毛好好学习知识,长大后报效国家回馈于民。不也是美事一桩?”
  何四姐答的振振有词:“那是他的福气,并不是报恩。主子,您别劝了行吗?我就是要这样做,心里的愧疚才能减轻一些。”
  周疏宁没办法,知道再劝也没用,只得由着她去了,便又吩咐了一句:“这几日说中多事,你叮嘱阿毛,别一个人到处乱跑。”
  何四姐答:“您放心吧主子!有了上次那件事,阿毛机警的很。他也跟着金梧卫们学了不少本事,虽力气不大,胜在灵巧,逃跑自是不在话下的。”
  周疏宁点了点头:“没课的时候可以让阿弼教教他,如果阿毛对武功感兴趣的话。”
  何四姐道:“那再好不过,以后还能常侍主子左右,有些武艺傍身也能更好的保护主子。”
  周疏宁心想,何四姐估计就是太有良心了,才会时时处处想着报恩。
  但想来古代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的确可以造就这样的人性。
  这也可以理解夏皇后当初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拥待,她帮我很多人,对那些人都有恩情,也便多了无数个像何四姐这样愿意报恩的。
  何四姐转身去办事,周疏宁则出门去上朝。
  这几天长孙清明终于定下了他这翰林院大学士的品级,是正三品。
  一般进士考出来,最高也就封个六品,但由于朝廷近期实在缺人,而且翰林院又是最新增设的,还是在周疏宁的建议下增设的,只能由他来牵头管理。
  众臣对于周疏宁一入朝便被封为三品要员是颇有意见的,尤其是御史大夫为首的文官团队,尤其看不惯周疏宁这个后来者。
  御史大夫乃三公之一,因其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由皇亲国戚担任。
  虽然本朝御史大夫的地位并不高于丞相,却由于他超然的地位,被赋予了弹劾其他三公的特权,除了卢相邦,整个朝野中的文官可以说唯他马首是瞻。
  听说翰林院大学士被定为正三品后,他第一个出来反对:“虽说状元是人才,但直接封为正三品未免过了。太子殿下,老臣建议,还是让状元郎从六品逐一上升调级为好。”
  长孙清明故意和稀泥:“哦?御史大人这么认为吗?那么其他大人觉得呢?”
  朝堂之上,以御史为首的几名文臣齐声道:“臣等附议!”
  长孙清明点了点头:“倒也在合理范围内,但是御史大人忽略了一点。翰林院初初成立,正是需要组建的时候。除了周大人,好像没有人更了解翰林院的结构吧?”
  众大人面面相觑,御史大人却仍不相让:“周大人直封三品属实不妥,我朝自建朝以来,文官除非有大功,或于朝野,于民于史书有大的贡献,否则只能从六品或正七品开始升迁。就连吴大人的嫡孙小吴大人都只封了从六品,周大人何德何能,可直任三品?”
  长孙清明刚要开口,却听到一个声如洪钟的老者开口道:“关于周大学士,老臣有本要奏。”
  长孙清明听到这个声音就头疼,虽然这位老大人品级不高,而且只是负责印刷等事宜,却一直是朝中有名的刺儿头。
  周疏宁吐槽过他很多次,说这个老顽固食古不化,守着一亩三分田,很多改革都在他这里踢到了铁板。
  只要他一开口,周疏宁的事又要起波澜,他却也不得不听老头儿把话说完,便道:“林大人请讲。”
  林大人出列,气势十足的说道:“老臣奏请,请史官为周疏宁周大人写上一笔。”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就连周疏宁都呆愣在当场,心想林大人葫芦里这是卖的什么药?
  便听林大人又说道:“周大人改进印刷术有功,且是大功,于国于民于朝野,均有受益。此功可记录于史书,供后世子孙赞扬。”
  第338章 谁他娘的跟你客气了
  长孙清明本想制止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一听林大人这么说,眼神中立刻露出了些许的鼓励,示意林大人继续。
  林大人朝长孙清明一揖,继续开口道:“周大人将原先的雕板印刷改良为活字印刷,把每个单字烧制出来,以单字组成印板。原本印刷一本书需要三天到三年不等,如今最少几个时辰便能印刷出来。”
  林大人长叹一声:“可怜我年过半百,仍然守着一亩三分地,还振振有词不肯承认年轻人的头脑。直至前几天被亲眼目睹的情况打脸,这几天更是在亲身的操作中领略到了活字印刷的魅力。甚至官府文书,圣上口谕,太子殿下金令,全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印刷出来,不再需要师爷一张一张抄录。非但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印刷出来的字体也更清晰明了,更能将上意传达给百姓。臣以为,此壮举,堪入史册。”
  长孙清明此刻也是戏精附体,眼露精光般的问道:“哦?竟有此事?林大人所述可属实?”
  林大人拱手道:“千真万确,翰林院一应编修,编纂,学士均可为证。”
  长孙清明满意的点了点头:“很好,如此壮举,确实该当嘉奖。”
  周疏宁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内心却开始吐槽:我当时去烧字还是你亲自陪我过去的,现在假装不知道是吧?
  不过林大人的行为倒是让他有些意外了,这老头儿在翰林院印场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今天却主动提出让他在史书上留一笔,可见老头儿不是针对他,只是热爱着印刷这份事业罢了。
  长孙清明还在文武百官面前演聊斋,转头对卢相邦道:“相邦大人觉得呢?”
  卢相邦却对那个活字印刷更感兴趣,问道:“林大人所说的活字印刷,改日可否展示给我看看?”
  林大人朝他行了个礼,恭敬道:“自然,相邦大人想必更为了解印刷术。您早年也是从印工上去的,知道印一本书有多么不容易。”
  这话也就林大人仗着年纪大敢说,相邦大人虽然学富五车,却也出身寒微,也是从基层做上来的。
  好在卢相邦和林大人同辈,并不在意他揭自己的老底儿,反而赞同的点了点头:“的确,当初我为了印那本《说文解字》,光雕板雕了快一年。中间雕工老母过世,又换了一个雕工。但这雕工却不是那么好找的,我当初为此,也是颇耗费了些精力。既然有那么好用的活字印刷,我也想见识一下。若真像林大人所说的那样,那确实值得在史书上留一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