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39节
明年春季大比,为了避免大比时状态不佳,想着入冬前便出发,早些到京城去住上一段时日,这路途遥远,一路天气自然也就多变。
寻常囊箧也都是竹编的,但大都不防水,若是遇到阴天下雨,内里装的衣裳要遭殃,连书本只怕都保不住,着实麻烦的很。
第57章 肚子里的蛔虫(求首订)
若是有个防水的囊箧背着,估摸着也能省事许多。
江米夏大约明白这书生所需的物件,想了一想,“到是也可以按着寻常囊箧的模样编一个出来,这里面再做一层衬布,干净平整,看着也好看。”
“若是如此,那就劳烦这位娘子帮小生做生一个?”书生拱了拱手,“不知需要多少银钱?”
江米夏,“得看你要多大的,得看个头大小才能估算价格。”
“就大概这么大……”书生比划了一下,给了一个大概的尺寸。
宽约一尺半,高约一尺八,厚约一尺。
“尺寸虽然不大,但为了放书,边角得做成直角,做起来有些费劲,还需要带了盖子,这一个囊箧,得三百文才成。”
江有成略估算了一下,给了个价格。
“成。”书生没有任何犹豫,点了点头。
“什么时候要,到时候给送到何处?”江米夏问。
三百文一个的囊箧,已是足够送货到县城里来了。
而且既是书院的书生买防水的囊箧,便说明这对于书生来说也是颇为当用的东西,到时候也刚好去书院那做一做宣传,说不定可以做上一大笔的生意。
“这段时日我都在书院,到也不着急,半个月内送到书院就好。”书生笑道,“到时候只送到文德书院,寻一位叫做康宜年的书生就好。”
略顿了顿,康宜年又道,“你们也不妨再多做几个,我看这个东西不错,回去跟同窗们说一说,估摸着他们也会买,也免得你们到时候来回多跑。”
“有劳康郎君帮忙宣传一二。”江米夏福了一福,又确认了文德书院的具体位置,收了康宜年给的一百文定金。
等送走了康宜年,陆续又有一些人来看不漏水的竹筐。
剩下的那几个竹筐,没用多久的功夫,也全都卖了出去。
二百文一个的竹筐,一共卖出去了十二个,得了二两多的银子。
不过是在家编了几天的筐,来趟县城,就赚了这么多钱。
这赚钱真的是越来越容易了!
江有成的嘴角几乎咧到了耳朵根去,回去的时候,惦记着家中的刘氏,也惦记着这不漏水的竹筐主要是宋景韫先编出来的,功劳主要在他,便去那卤味店里头,买了一整只的卤肘子和荷叶糯米鸡,又去糕饼店里头买了些红豆糕,桂花糕等糕点。
卤肘子和荷叶鸡这些东西,镇上也有卖的,平日里也时常吃着,宋景韫到是不觉得稀奇,到是那红豆糕和桂花糕,虽然跟镇上的铺子里卖的一样,可口感更加软糯,吃起来也更加甜而不腻,这让宋景韫颇为兴奋。
“娘子,下次来给那康郎君送囊箧,能不能尽早一些?”
早点来送囊箧,就可以再来县城买更多的糕点吃。
江米夏也知道小赘婿心中的盘算,对他贪嘴更是习以为常,满口应下,“没问题。”
“下次来的时候,你要不要试试那个芝麻糕,黑黑的那个?那个吃着又香又甜,口感还是酥酥的,你肯定喜欢吃。”
“好啊好啊。”宋景韫一边往口中塞着红豆糕,一边头点的小鸡啄米一般。
接着嘿嘿笑了笑,“娘子,我的心思你怎么都猜得到?你可真是我肚子里头的蛔虫。”
江米夏,“……”
大可不必这么夸奖!
回去之后,江有成和宋景韫便开始试着编防水的囊箧。
有了编不漏水竹筐的经验,这囊箧编起来的时候,在边角处费了些时间,其他的大都轻车熟路,很快编好了一个。
为了方便书生们用,江米夏让刘氏直接把背带一并都给缝制好,编织了进去。
背带是用细密针脚缝制的宽布条,背着绝对不勒肩膀,且江米夏专门设计成了可以调解的肩带,这样无论高矮胖瘦,都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长度来调解。
等编够了七个囊箧,江米夏和江有成,宋景韫三人,再次去了县城,一路寻到了文德书院。
文德书院是县城的一个书院,并非官学,但也颇为有名,是几个乡绅商户一并捐赠的银钱,建了这么一个书院。
书院请的先生德高望重,连带着束脩也比寻常书院也便宜许多,尤其若是家中贫寒且读书优异者,不但不收束脩,连饭食衣裳都由书院免费提供。
在这里读过书的人,大都受过书院的恩惠,待功成名就之后,也都慷慨解囊,资助一二。
这般多年后,文德书院声名在外,许多人对其十分敬重,且读书人也以能够在文德书院读书为荣。
哪怕那些在县学中领着禀食的秀才,也时常来文德书院这里来讨教学问。
江有成知道文德书院的名声,这会儿来的时候,心里头是忐忑不安的,总感觉自己这样的农家人,真是不该来这种地界。
宋景韫懵懵懂懂,知道的东西不多,倒没有这般的压力,只觉得这文德书院附近颇为清静,周围的树木也是郁郁葱葱,给人一种祥和安宁之感,觉得十分舒服。
江米夏则是一门心思的想着打开这防水囊箧的销路,这会儿只拎着那些东西径直到了书院门口,问人打听这康宜年是否在书院。
文德书院名声响亮,招生严格,在这里读书的人并不算多,大都彼此相识,即便不够熟悉的,也知道姓名。
有人来寻康宜年的事儿不过转了几个人,便到了康宜年的耳中,康宜年也是急匆匆到了书院门口。
江米夏见人来的速度倒快,福了一福,“康郎君要的囊箧我们已经编好了,康郎君看看?”
康宜年看那囊箧编的十分精巧,连背带都缝制的十分平整,便背在身上试了试。
“不错,分量不重,大小也合适。”
“虽说在家就已经装水试过了,不过今日我也特地备了一桶水过来,康郎君试一试这防水的效果?”江米夏说话间拿起了水瓢。
“江娘子既是敢这般,这东西肯定不会差的。”康宜年拿了钱袋子,给江米夏结钱。
他这次,要三个,有两个是给好友的。
上次给了一百文,这会儿给了江米夏一两的银子,江米夏拿了两小串钱找给他。
康宜年还要回去读书,并没有过多停留,背了一个,左右手各自拎了一个,往书院走。
第58章 心疼(求月票)
书生长年读书写字,身子骨不如寻常做体力活的强壮,这会儿拿着这些东西,虽不算特别吃力,却也是用尽了力气,走的有些慢。
且这身上背着,手中提着囊箧的模样,引得周围人有些讶异,忍不住上前询问,“康兄这是做什么,怎么买了这么多囊箧?”
“是啊,平日里不是都有囊箧用么,怎的又要费银子去买?”
“这囊箧不一样,这个不渗水,若是赶考赶路什么的,遇到下雨天也不怕行囊淋湿,我看着又稀奇又实用,便买了一个,”康宜年回道,“结果李兄和杜兄也想要,便给捎了回去。”
不渗水的囊箧?
那可真是实用的很。
旁的不说,就这赶考一路上经历多少风雨,风餐露宿到是不怕,怕的就是下雨天儿,衣裳淋湿不怕,就怕自己带的笔墨纸砚和书本淋湿了。
这要是不渗水的囊箧,就不必有这种烦恼了呢。
听康宜年这么一说,有些人便询问这不渗水的囊箧去哪里可以买,在听闻就是文德书院门口时,便三三俩俩地去看。
一传十的,不多会儿的功夫,在文德书院门口带着江米夏,江有成和宋景韫跟前,便来了不少的书生。
在仔细打量过囊箧的做工,测试了囊箧的防水性,甚至试背了囊箧的舒适性后,打算买的人不少。
反正囊箧是出门必备的东西,那买个防水的一步到位嘛。
更何况这囊箧的价格也颇为中肯。
江米夏他们带来的囊箧,很快卖了个干净。
而那些没买到又想买的,则是在江米夏这里交了定金,约定半个月后送来。
在文德学院门口待了有一个时辰的功夫,江米夏这里收到了二十个订单。
而那些再想订的,江米夏则是表示,这次已经满了,等下次来送货时可以再接着预定。
回去路上,宋景韫啃着黑芝麻糕,满脸都是笑。
娘子说的真不错,这黑芝麻糕可真好吃!
栗子糕也好吃的。
江有成笑眯眯地摸着从布庄里头帮刘氏扯回去的新布料,心里头也是美滋滋的。
到家之后,跟刘氏说了今儿个生意红火的事儿,刘氏也欢喜的不得了,晚饭的时候,又加了一个肉菜。
青椒炒肉片,哦不,确切来说是肉片炒青椒,只见肉片,不见青椒。
江有成让刘氏多炸了一个花生米,拿了壶酒出来,准备跟宋景韫喝上一杯。
这酒是高粱酒,入口醇厚猛烈,后味十足,跟上回在江有福家喝的是一样的。
说实在的,宋景韫觉得这高粱酒的味道是不错的,他是很想喝。
可上次喝醉了酒后,非要脱衣裳……
太丢脸!
所以要忍住!
宋景韫只拼命摇头,“我酒量不好,还是别喝了。”
想起上回宋景韫在大房家喝醉的事儿,江有成便也没有勉强,自己倒了一碗,小口小口的品。
接了这么多做囊箧的生意,全家人都高兴的很,一边吃饭,一边商量着置办冬衣,购买木炭冬日里头取暖的事儿。
木炭价格论说不便宜,一个冬天得花费不少,不过家中现在赚银钱,江有成和刘氏也觉得不该过得那么抠唆,过得舒坦才是最当紧的,在这事儿上倒也没有含糊。
但一说起这花钱的事儿,便说起了这赚钱的事儿。
江有成抿了口酒,叹了口气,“说起来,今儿个在县城里头,想定囊箧的人不少,实在是咱编不出来那么多,要不然也不用白白往外推。”
推的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光想想都觉得心疼的很!
“这说来说去还是咱们家人少,活儿多忙不过来。”江米夏道,“爹,你说咱们要不要雇人来家里头做活?”
“要是来做活的人里头有心灵手巧的,咱们可以教一教他们片竹篾子编筐的手艺,让跟着咱们长期做,若是学不来但有力气的,就做些砍竹子,劈竹片的活。”